襄阳杜充立医生怎么样?10年经验修复真实探访
早上九点,襄阳大众口腔门诊部的候诊区已经坐了几位患者。诊室里,杜充立医生正弯腰调整着无影灯的角度,轻声询问一位阿姨戴义齿的适应情况。这样的场景,他已经重复了三千多个工作日。
一、从新手到:十年磨一剑的沉淀
2013年从毕业后,杜医生就扎进了口腔临床一线。那时候他经常跟在老医师身后记笔记,下班后还留在诊室研究模型。"刚开始做全口义齿时,遇到牙槽骨条件差的患者就头疼,现在反而觉得这类病例有挑战性。"说起从业初期的经历,他笑着摸了摸白大褂口袋里随身携带的测量尺。
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进修期间,有位的话让他印象深刻:"修复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心理活。"这句话成了他后来行医的准则。去年有位退休教师来做咬合重建,前后复诊了五次,每次杜医生都重新调整咬合纸的厚度,"就差0.5毫米的差别,患者吃饭时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"。
二、技术特色:兼顾功能与美观的修复理念
在美学修复方面,杜医生有自己的"三层把关法":先看咬合功能,再调色泽过渡,后微调形态弧度。曾有位新娘在婚礼前两周摔断前牙,他不仅用全瓷冠了咀嚼功能,还根据她原有的牙齿特征做出了自然的发育沟和半透明釉质。
对于全口义齿,他特别注重边缘封闭性。"很多老人抱怨假牙松动,其实是边缘密合度不够。"上个月他给一位82岁的爷爷做下颌义齿,特意在取模时让患者做吞咽动作,这样做出的义齿吃饭时基本不会移位。
三、患者眼中的杜医生:又实在
候诊区的李阿姨是第三次来找杜医生调义齿,"上次他帮我加厚了基托,现在吃烙饼都不费劲了"。年轻患者小张则对他做的贴面印象深刻:"本来担心假牙会显得很白很假,结果同事都没发现我做过修复。"
不过杜医生自己很少提这些,"每个患者情况不同,没有可比性"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有次患者非要送锦旗,被他婉拒了:"您能正常吃饭就是好的感谢。"
四、持续精进:每年少参加两次技术培训
翻开杜医生的进修记录,光是去年就参加了广州的咬合重建研讨会和上海的数字化修复课程。"现在有CAD/CAM技术了,但我们手工备牙的基本功不能丢",他办公室里还放着十年前用的蜡刀和咬合架,"这些老工具随时提醒我要对每颗牙齿负责"。
下午三点,杜医生刚送走当天的第六位患者,护士提醒他休息会儿。他摆摆手,拿起下一个患者的影像片对着灯光细看——这位患者需要同时做种植和修复,他又要开始准备方案了。
(本文根据真实从业经历撰写,文中患者评价为门诊部日常随访整理,技术特点描述经医师本人确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