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:
惠州种植牙庞志利:40年临床经验打造自然稳固笑容 在惠州口腔医疗领域,庞志利这个名字常被同行和患者提及。作为惠州致美口腔医院(鹅岭总院)院长,这位从业40余年的口腔用双手为无数缺牙患者重启了咀嚼自由。从上海第二大学毕业今,他始终扎根临床一线,将技术转化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。 从医学生到学科带头人
在惠州口腔医疗领域,庞志利这个名字常被同行和患者提及。作为惠州致美口腔医院(鹅岭总院)院长,这位从业40余年的口腔用双手为无数缺牙患者重启了咀嚼自由。从上海第二大学毕业今,他始终扎根临床一线,将技术转化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。
清晨七点半,庞志利院长的办公室灯总是早亮起。案头摆放着德文版《口腔种植学》和新临床报告,这种持续学习的习惯保持了四十年。"上世纪90年代我们做种植牙,患者要等待3个月骨愈合期。"翻着老相册里泛黄的治疗记录,他回忆道:"现在采用即刻种植技术,拔牙当天就能植入种植体。"
这种技术革新来自他主持的"隐形义齿及种植技术"研究项目。在惠州市较早开展的all-on-4种植技术,通过4颗种植体实现半口牙固定修复,为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患者了新选择。护士长李雯提到:"庞院长经常修改手术方案到深夜,就为多保留患者1毫米骨量。"
在致美口腔三号诊室,54岁的张先生正在复查。三个月前他通过即刻种植技术完成了前牙修复,现在能正常啃苹果。"传统方法需要先拔牙再等待,期间要戴临时假牙。"庞志利院长用牙模演示道:"我们利用拔牙后新鲜的牙槽窝即刻植入,不仅缩短疗程,骨结合更好。"
这种技术对医生要求极高,需要判断牙槽骨条件。庞志利团队采用三维CT定位,配合激光辅助微创操作,将种植体误差控制在0.1毫米内。统计显示,近五年该院种植牙保持在98.6%,其中约32%采用即刻种植方式完成。
办公室墙上挂着庞院长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交流的照片。"国外技术需要本土化改良。"他指着自创的"光学错觉牙冠法"解释说:"欧洲人牙弓较窄,直接套用他们的牙冠形态,患者会有异物感。"
这种创新思维贯穿在每个治疗环节。对于骨量不足的患者,他改良的"牙槽嵴保存术"能在拔牙时大限度保留骨质;针对怕痛群体,将超声骨刀与镇静技术结合,使种植手术体验更舒适。这些实践成果陆续发表在30余篇论文中。
"种植牙不是商品,是医疗行为。"这句话庞志利对新入职医生说了二十年。致美口腔的种植团队必须通过每月病例盲评考核,连缝合线的打结方式都有标准流程。种植体库房实行"三查制度",每颗种植体从入库到植入全程可追溯。
这种严苛带来患者信任。68岁的黄阿姨带着亲手包的粽子来复查:"十年前庞院长给我种的牙,现在啃甘蔗都没问题。"类似的随访病例在档案室装了满满五个柜子,记录着从1998年今的6000余例种植治疗。
下午四点,庞志利院长结束当天第七台手术后,又拿起显微镜检查明天要用的种植体。对于这位始终坚守临床的医者来说,比30篇论文更珍贵的,或许是患者复查时自然流露的笑容。在惠州口腔医学发展的年轮里,他刻下了属于自己的扎实印记。